1979年,一名退役军人听说老农在村里挖到许多红陶片,便带着铁锹去挖,线件宝贝。但当他找相关部门鉴定,却始终没有回音。辗转多次,最终才将宝贝上交国家,现如今却成为一级文物,被永久禁止出国展出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这名退役军人叫李建安,退役后在当地公社任职,曾经还参与过当地考古部门组织的一次挖掘行动,年纪轻轻就很有文物保护意识。1979年正月,李建安在上街赶集的路上,听闻一个老农在阎村村外的竹园附件挖出了不少红陶片。
回家以后,李建安越想越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,一夜都没怎么睡。第二天天还没亮,他就翻身下床拿着铁锹、榔头等工具赶到了阎村。他摸黑在苹果园转了好几圈,终于发现有一处土地有翻动迹象,便锁定位置开始挖。没挖几下,真的挖出了一些碎了的红陶片。
李建安有了信心,埋头干得更起劲了。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,又挖出一个尖底陶瓷,他小心将上面的土拨弄干净,将陶瓷摆在一边。在接下来的挖掘中,李建安挥榔头的动作和幅度明显减轻许多,担心损坏了瓷器。
太阳渐渐下山,李建安居然没吃没喝干了有大半天,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陆陆续续挖出来13个大小不同、形状各异的陶缸陶罐。其中有一个瓷器上,画着一只鸟、一条鱼和一把石斧,看起来十分精美。
只是当李建安倒出里面的土的时候才发现,这些陶瓷罐里居然有人骨。他头皮一阵发麻,却更坚定了这些都是宝贝的信念。他小心翼翼将陶罐整理好,带回了家。家人听说里面装的是人骨,纷纷劝他丢掉。
李建安却将这些陶罐视若珍宝,他主动联系县文化馆,希望能请专家看一看,但由于当时人员紧张,经费不足再加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都不是很强,始终没人给他回音。
就这样一晃两年过去,李建安因工作调动,调到了新单位,但他始终把那些陶瓷罐带在身边,没少被人笑话。但他却坚持“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”,他再次找到了县文化馆,馆长让他把陶瓷带过去看看。
他赶紧回去,用自行车拖着架子车将13件陶瓷拉到县里,馆长一看感觉应该是宝贝,便接收了,同时对他保管和上交行为进行了肯定,并赠送了他5副线手套。李建安心里的石头这才放下,满意地回到了家乡。
同年年底,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县,并撰写了一份《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》,里面详尽记录了这些陶罐出土过程。也正是这份报告,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。那件唯一绘有图案的陶罐被命名为““鹳鱼石斧图彩陶缸”。
随后,这些陶罐被转移到省博物馆。经进一步研究发现,这些陶罐是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,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,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,随后,陶罐又被收藏到中国历史博物馆。200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。
从一开始的悉心保管、无人问津,到如今馆藏历史博物馆,禁止出国展出,只有李建安知道这一路有多艰难。也正是他的专业和坚持,才能让世人有机会一睹远古时代的文化风采。